腸躁症-與腸道症狀和平相處
  • 認識腸躁症
    • 腸躁症的飲食治療
    • 流行病學
    • 腸躁症的診斷
    • 可能與腸躁症混肴的其他常見疾病
  • 低腹敏飲食
    • 何謂腹敏
    • 低腹敏飲食—3階段攻略
    • 低腹敏飲食的困難點
  • 腸躁症新聞
    • 簡單版的低腹敏,足夠改善病患的腸胃症狀。
    • 帶有特定腸道菌相的人,低腹敏飲食治療效果加倍
  • 專業醫療人士版
    • 腸躁症的飲食治療
    • 流行病學
    • 腸躁症的診斷
    • 低腹敏飲食—3階段攻略
    • 針對症狀治療(大補帖)
    • 開始低腹敏飲食的時機
    • 軟便藥(緩瀉劑)
    • 食物腹敏FODMAP切點
  • 最新文獻
    • 帶有特定腸道菌相的人,低腹敏飲食治療效果加倍
作者

ibstaiwan

ibstaiwan

低腹敏飲食腸躁症新聞

低腹敏飲食的困難點

by ibstaiwan 2022 年 4 月 20 日

治療腸躁症的低腹敏飲食,有一個最大的阻礙,那就是低腹敏飲食跟所有的飲食調整一樣,非常複雜。腹敏的含量,有許多影響因素:

  1. 某種食物到底是高腹敏或是低腹敏, 跟吃東西的習慣,跟常常吃的份量有關。例如、蒜頭5克就超標,換言之,即便沒有吃到完整的蒜頭,還是可能透過熬湯、炒菜的蒜末吃到不少腹敏。例如洋蔥,1/4個洋蔥算是黃燈,就是一半的腸躁症患者還可以忍受,少數症狀嚴重的人,會不太舒服,所以要看每種食物習慣的攝取量來做調整。其中,以蔬菜來說,我建議每一種蔬菜吃半碗飯量,每餐吃兩三種蔬菜,應該是多數人可以忍受的。
  2. 跟食物的成熟度有關。最有名的例子:有黑點的香蕉跟沒有黑點的香蕉,腹敏不同。
  3. 跟加工程度有關。傳統燕麥跟即食燕麥就不同。
    (傳統燕麥雖然少見,但是台灣買得到,需要比較久的蒸煮時間,很Q。也可以事先浸泡,即可以縮短蒸煮的時間)
  4. 跟加工方法有關。葡萄跟葡萄汁不同;蔓越莓汁跟蔓越莓果乾就不同。
  5. 跟植物部位有關。例如蔥白、蔥綠不同;綠花椰菜的莖部與全株也不同。

    細節可以參考:Monash university 的Low FODMAP Diet App
腸躁症 低腹敏食物的類似分類

就實務經驗來說,飲食衛教必須要患者相當程度的知識累積、反覆學習、然後知行合一。這過程中、弄巧成拙的例子其實很多。所以、即便頂尖的醫學期刊NEJM在一篇關於腸躁症的review article [Ford, et al. N Engl J Med 2017; 376:2566-78] 建議可以把低腹敏飲食當作第一線治療,我還是把低腹敏的飲食當作比較後線的治療。其中,還需要考量以下特殊的情況。

  1. 低腹敏飲食不適合使用在 “飲食太過偏執”的人。特別是飲食障礙的患者、例如暴食症/厭食症的患者,關於飲食的介入,絕對要非常小心。
  2. 適合相對的高知識程度。這不代表低腹敏飲食衛教要接受過很高的教育。相反的、應該是說,對於知識的吸收、對於科學的認同,有一定程度的人,在了解相關理論之後,可以舉一反三,可以認識這樣的理論架構,才值得進一步的執行。
  3. 適合對於飲食有部分掌控權的人。例如一個人總是外食,也不清楚各種蔬菜的種類,對於自己吃的菜,也不知道有沒有拌炒蒜頭洋蔥等等。也可以說是 “食盲”。如果是食盲應該要先矯正一下對於食物知識的落差,才能考慮下一步。

這邊提供臨床上,幾個無法乖乖遵守低腹敏的常見的原因:

  1. 一天只吃一餐或兩餐,相對一次吃的量較大。一個食物依照 “常見的”攝取量來測定腹敏高低。例如奇異果,一次吃一顆,算是低腹敏。如果一次吃好多顆,可能就不能歸類到低腹敏。所以,一次飲食量很大的人,相對會一次吃進更多的腹敏物質。
  2. 常常外食的人。
  3. 常常吃加工食品的人。
  4. 無法自己煮飯的人。
  5. 無法自己決定煮甚麼/買甚麼的人。
2022 年 4 月 20 日
1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最新文獻腸躁症新聞

帶有特定腸道菌相的人,低腹敏飲食治療效果加倍

by ibstaiwan 2021 年 12 月 3 日

胃腸科頂級期刊GUT在2021年歲末刊登了一篇重量級的報告[1]

來自英國的Vervier學者團隊,發現了新的腸道菌相,可以把腸躁症患者區分成兩群人(各佔50%,這也太厲害了!):

一群人帶有特定腸道菌相(作者稱之Pathogenic-like);一群人腸道菌則跟健康人接近(作者稱之Health-like)

接受低腹敏飲食治療後,帶有特定腸道菌相的人,治療成效加倍(見附圖)。

Two microbiota subtypes identified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stinct responses to the low FODMAP diet

帶有特定腸道菌相的人,低腹敏飲食治療效果加倍

這篇報告,為腸躁症治療帶來了許多新的想像空間:

  1. 就在不久之前,頂尖的營養學雜誌(Clinical nutrition)才刊登了一篇報導,表示帶有不同菌相的腸躁症患者,低腹敏飲食治療或是益生菌治療的反應差不多。似乎暗示著:腸道菌沒有辦法引導臨床醫師,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但是Vervier學者的研究結果,卻清楚地顯示了特定的腸道菌相,可以優異的指引臨床醫師,進一步選擇治療。這也就是精準醫學(Precision medicine)的核心概念。
  2. 其實腸道菌用來治療腸躁症,一直是醫學界的目標。著名的腸道抗生素Rifaximin也已經被證明對於部分患者相當有效。但是益生菌(Probiotics)卻一直沒有很好的結果,或許,在Vervier學者這篇報告的引導之下,科學界又會有進一步的突破。
  3. 在這一篇臨床試驗中,低腹敏飲食可以改善特定腸道菌相,效果可以一直維持到回復正常飲食之後!GUT期刊為此,請出低腹敏飲食的泰斗,澳洲Gibson教授寫Commentary。Gibson教授說,低腹敏某種程度可以 “治療”腸道菌不良(Dysbiosis)。
  4. 隨著研究的累積,腸躁症的患者將可以更進一步的找到診斷的指標(Biomarker);分類的指標;預後的指標。

低腹敏飲食的泰斗,澳洲Gibson教授針對這篇報告做Commentary[2],也提出了幾點的看法。

  1. 這篇文章裡面,大約75%的患者接受低腹敏治療得到改善(IBS-SSS改善50分)。跟之前的報導大致相同。
  2. 一部分對於低腹敏飲食沒有反應的患者,除了一般的飲食遵從度不良,食物選擇錯誤之外,有可能是患者相對沒有過度敏感(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或是患者就不屬於:容易因食物脹氣的族群;或者患者屬於另外一群Sucrase-isomaltase消化酶缺乏的人[3]。

針對以上的討論,我們能不能大幅度改善腸躁症目前的治療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References

  1. Gut . 2021 Nov 22;gutjnl-2021-325177
  2. Gut . 2021 Nov 22;gutjnl-2021-326284
  3. Gut 2018;67:263–70
2021 年 12 月 3 日
1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低腹敏飲食腸躁症新聞

簡單版的低腹敏,足夠改善病患的腸胃症狀。

by ibstaiwan 2021 年 9 月 30 日

如果腸躁症症狀不嚴重,只需要避免高腹敏又經常吃的幾項食物, 也就是只需要執行簡單版的低腹敏飲食。

常見的高腹敏與低腹敏食物Low FODMAP
常見的高腹敏與低腹敏食物

在執行低腹敏飲食的時候,仍然應該保持纖維的攝取,以下的食物,不但低腹敏,又有高纖維:

多攝取纖維可以改善腸躁症患者的症狀[1]。 但是高纖維含量的蔬菜、水果、穀類又可能含有高腹敏。這該怎麼辦呢?

奇異果、覆盆子、草莓、柑橘類、柳丁、百香果……等等,屬於纖維豐富的低腹敏水果。

紅藜、燕麥、 糙米、 亞麻(Linseed/flax)屬於纖維豐富的低腹敏穀物。

額外補充纖維:洋車前子(Psyllium/ispaghula)、亞麻(Linseed/flax)、蘋婆屬(Sterculia),商品名樂瑪可、甲基纖維素(Methylcellulose)。

下圖標示了常見的穀類,按照纖維高低排序。紅色代表這種穀類的腹敏含量高。綠色代表這種穀類的腹敏含量低。以圖示中第一種穀類為例,小麥麩質雖然纖維量很高,但是腹敏含量也高。以學者Moayyedi等人發表的著名統合分析研究可以得知,相對於補充洋車前子等等纖維,補充小麥麩質的腸躁症患者,比較沒有辦法得到症狀的改善,而且退出(Drop-out)試驗的比例介於8-40%之間[1]。這似乎若暗示:補充小麥麩質,對於腸躁症患者可能不適合。因此,若是想要補充纖維,又想要執行低腹敏飲食,可以考慮腹敏含量不高、纖維相對豐富的穀類,例如紅藜、燕麥等等。

纖維含量與低中高腹敏dietary fiber
不同食物的腹敏與纖維含量

大多數的人發現,執行低腹敏飲食,還是有些許症狀。

持續有一點點症狀,甚至時而非常好、時而差一點,有可能是一個正常的、可接受的狀態。

除了上述的飲食方法,腸躁症相當程度的受到生活壓力、焦慮、生活型態等等的影響。學習面對 “壓力”,降低緊張,也是控制症狀的一個主要方法。

腸躁症目前算是一種慢性的問題,應該要找到長期配合的醫師,做定期的複診,討論是否需要檢查或是用藥等等。

  1. Moayyedi P, Quigley EM, Lacy BE, Lembo AJ, Saito YA, Schiller LR, Soffer EE, Spiegel BM, Ford AC. The effect of fiber supplementation o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m J Gastroenterol. 2014 Sep;109(9):1367-74.
2021 年 9 月 30 日
1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認識腸躁症

腸躁症的飲食治療

by ibstaiwan 2021 年 9 月 16 日

許多腸躁症患者認為飲食跟症狀有一定程度的關係,因此常聽到患者表示”豆類不敢吃”(脹氣、放屁)、”太油的不敢吃”(腹瀉)、”連咖啡也戒掉了”(改變腸道蠕動速度進而改變排便習慣)。確實有許多文獻指出,腸躁症患者覺得某些食物,例如咖啡、洋蔥、豆類、太油或太辣的食物,會引起腸躁症症狀。

限制飲食雖然是一種常見的腸躁症自我調整方式,長期下來卻也可能導致營養不均衡。另外,現代人的飲食較為複雜,即使是同樣的食材,不同的產地、季節、部位、烹飪方法、調味方式…也會造成很大的差異。以蔥為例,蔥白與蔥綠,不同的部位即會對腸胃帶來不同的反應。還有,食物與症狀之間,也可能因為心理因素而產生不同的效果,例如不喜歡的食物會傾向於”感覺”它帶來症狀,而產生主觀的誤差。

讓我們以科學的角度來解釋腸躁症與食物之間的關聯性:

1. 人體吸收效率不高的食物,甚至人體無法消化吸收的食物。

這類食物在腸道形成一定的滲透壓,進入小腸與大腸之後都會吸引水分,在大腸還會更近一步發酵而產生氣體。過多的水分與氣體,會改變腸子的蠕動,造成腹脹、放屁變多、導致排便習慣改變。

2. 某些食物已被證實會影響腸道蠕動的快慢,例如:咖啡。

3. 食物的代謝產物具有生理活性(Bioactive molecules),例如短鍊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

4. 食品添加物水楊酸鹽類(Salicylates),例如醬油、即溶咖啡、啤酒等都含有水楊酸鹽類,可能會活化發炎細胞-巨細胞(Mast cell)。

5. 食物可能影響腸內菌,而近一步改變腸道的神經、免疫、代謝功能,也有可能影響腸腦軸(Gut-brain axis)。

6. 吃進身體的食物也可以透過體積的效應(Volume stimulates mechanoreceptors by stretching mucosa),而進一步改變腸道的狀態。

飲食治療

以下列出常見的包含脂肪、蛋白質、麩質、以及碳水化合物,與腸躁症之間的關係。

一、 脂肪

過去有許多針對腸躁症的文獻證實,油膩的飲食會造成腸躁症患者過度敏感(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增加小腸蠕動、減緩腸氣的排空,也會導致腹痛、腹脹、放屁、以及鬆軟不成形的糞便。

利用油脂灌注(Lipid infusion)十二指腸的實驗中,腸躁症患者腸氣排空”變慢”比健康對照組明顯,疼痛也較明顯。另外在調查中發現,44-52%的腸躁症患者,雖然認為油膩的飲食(炸物、披薩、含奶油類的食物)會引發腸躁症症狀,但患者卻不一定會限制油膩飲食。

限制油膩飲食是否可以改善腸躁症?目前也沒有很好的對照試驗證明,限制油膩食物可以得到改善。但從上述林林總總的證據可以知道,不要吃太油膩、少吃炸物、在家煮飯或是外食的時候盡量避免太油的烹飪方式,應該對於改善腸躁症症狀會有一些幫助。

二、蛋白質

有幾個蛋白質結構,被認為跟腸躁症可能有關聯性

1. β-酪蛋白 (beta-casein):牛奶中最大的蛋白質組。

2. 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簡寫RuBisCo):是植物葉片中含量最豐富的蛋白質,例如菠菜就有許多RuBisCo。

3. 麥胚素(簡寫WGA)以及α-胰蛋白酶抑制劑(α-trypsin inhibitors):這兩個是小麥中,非麩質的蛋白。麥胚素被認為可以改變腸道的通透性(Epithelial permeability),加重腸道症狀等。

三、麩質 (Gluten)

麩質是幾十年以來,限制性飲食相當有名的代表 (另外有名的代表,像是低腹敏Low FODMAP diet )。

美國的NHANES調查指出,大約有20%的美國人會避開含有“麩質”的食物。似乎很多人認為麩質跟腸胃道症狀有關,而無麩質飲食,則被視為一種健康的飲食。另外有些患有麩質不耐症(Non-celiac gluten sensitivity)的人,吃了含有麩質的食物,腸胃道會不舒服,但是目前麩質不耐症沒有相對應的診斷標準。

罕見的乳糜瀉(Coeliac disease 或 Celiac disease)患者,在科學上來說是確定要避免含有”麩質”的食物,因為只要乳糜瀉患者繼續食用含有麩質的食物,腸道發炎就會持續。

雖然避免含”麩質”的飲食應該只適合乳糜瀉患者,然而無麩質飲食的魅力,卻在大眾之間流行起來,推斷有幾個可能的原因:1. 食品業、零售業的行銷。

2. 麩質不耐症(non-celiac gluten sensitivity)的真實存在。

3. 名人效應。

4. 無麩質飲食容易取得,在歐美的超市幾乎都有無麩質專區。

5. 無麩質飲食真的改善部分症狀。

筆者認為針對腸胃不適,確實可以嘗試無麩質飲食。畢竟在台灣,以米飯為主,較容易避開含有小麥或是麵粉的食物,例如麵、麵包、水餃皮、餅乾、糕餅、蛋糕…等。嘗試2-4週後,如果症狀沒有明顯改善,就應該要考慮其他方法。

澳洲Gibson教授在2013年,曾經針對37個認為自己有麩質不耐症的患者進行試驗,結果發現,腹敏FODMAP裡面的果聚糖(Fructan)才是造成這些症狀的主要分子。這樣的結果似乎說明了,這些患者可能只是一般的腸躁症,進行低腹敏(low FODMAP diet)飲食,就可以改善症狀。

避免麩質,其實同時也降低了腹敏FODMAP含量,特別是果聚糖(Fructan)的攝取。因此症狀的改善到底是因為減少麩質、或是因為低腹敏的攝取,需要進一步區分。在2013年的試驗中,我們看到認為自己有麩質不耐症的患者,受到腹敏高低的影響,卻不會受到麩質含量影響。由於患者無法區分症狀的發生是否是因為有接觸到麩質,某種程度說明了,認為自己有麩質不耐症的人,部分應該是心理作用(Nocebo effect)。當然其中有少數可能是乳糜瀉,也有可能極少數是發炎性腸道疾病,例如克隆氏症。但大多數人可能只是功能性腸道疾病,特別是腸躁症患者,針對腹敏FODMAP做限制可能會比針對麩質做限制來得更有效果。

** 關於腹敏FODMAP,另外請見”何謂腹敏”及”低腹敏飲食” **

四、 碳水化合物

以下幾種碳水化合物,可能跟腸躁症有關

1. 纖維,食物中的纖維又稱膳食纖維(Dietary fiber),本文簡稱纖維。纖維不會在小腸被消化;進入大腸之後,有些部分發酵、有些不發酵。

纖維包含短鍊與長鍊碳水化合物。短鍊的碳水化合物,例如腹敏FODMAP中的果寡糖(Fructo-oligosaccharides)、半乳寡糖(Galato-oligossacharides)。長鍊的例如抗性澱粉、纖維素(Cellulose)、半纖維素(Hemicellulose)、纖維素膠(Cellulose gum)、果膠(Pectin)等等。

纖維有以下幾個好處:

1) 增加腸內菌的數量與種類。

2) 進行發酵,形成短鏈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例如乙酸鹽(Acetate)、丙酸鹽(Propionate)、丁酸鹽(Butyrate)等其他有健康益處的物質。但是發酵產生的氣體,例如氫氣,則會造成脹氣。

3) 可以形成膠體(Gel-forming),增加排便的黏性(Viscosity),可以改善便秘(讓硬便軟化),也有機會改善腹瀉(讓不成形的糞便容易成形)。

4) 增加排便的體積(Stool bulk)。

5) 增加糞便的水分。

6) 加速腸道的蠕動。

7) 纖維額外的好處還有減少膽固醇、調控血糖…等。

不同的膳食纖維

2. 益菌生(Prebiotics),也稱益生質、或益生元,是幫助腸內菌生長的物質。

益菌生可以被腸內菌利用,近一步增加腸內菌的總量與種類,避免菌叢不良(Dysbiosis)。大多數的益菌生屬於碳水化合物,但也有”非碳水化合物”的其他物質可以改善腸菌,最有名的莫過於多酚與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見地中海飲食)。

益菌生的好處包括:

1) 增加好菌

2) 改善腹瀉

3) 減少腸道發炎

4) 減少大腸癌的發生率

5) 增加鈣質吸收率

6) 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7) 增加飽足感,改善肥胖

以碳水化合物來說,可以幫助腸內菌生長的有:果寡糖 (Fructo-oligosaccharides)、半乳寡糖(Galacto-oligosaccharides)、菊糖(Inulin)、異麥芽糖(Isomaltose)、低聚木糖(Xylooligosaccharide,又稱木寡糖)等等。

益菌生既然有生理上的好處,可以改善腸內菌,理論上應該對腸胃道也有好處,但是對於腸躁症患者來說,一昧地補充益菌生,有可能因此攝取過量的腹敏FODMAP物質,反而造成腸胃道不舒服。在針對腸躁症患者補充益菌生的臨床試驗中,有固定比例的患者症狀加劇,並且半途退出試驗(Drop-out)的比例高達25-50%。因為補充額外的益菌生,同時也增加了腹敏FODMAP的攝取,而導致腹部症狀加劇。所以益菌生雖然有生理上的好處,但是攝取的量要非常注意,以避免造成腸躁症患者症狀加劇。

3. 短鍊碳水化合物(Short-chain carbohydrates),也就是腹敏FODMAP的幾個組成物質,包括寡糖(Oligosaccharide)、乳糖(Lactose)、果糖(Fructose)、多元醇(Polyol)等。

短鍊碳水化合物與腸躁症的關係,近年來被學界密切關注,逐漸發展出一套成熟的理論,也就是本網站的主角之一:腹敏FODMAP。請見”低腹敏飲食”文中的詳細說明。

** 碳水化合物的分類中,很多益菌生就是纖維;很多短鍊碳水化合物,例如果寡糖(Fructo-oligosaccharides)跟半乳寡糖Galacto-oligosaccharides)也是纖維。所以,這裡的分類有部分重疊,一種化合物,例如果寡糖 (Fructo-oligosaccharides)跟半乳寡糖(Galacto-oligosaccharides),可能同時是纖維、益菌生、與短鍊碳水化合物。只能說,碳水化合物相當多元而複雜,不容易用單一種分類法歸納。**

2021 年 9 月 16 日
1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認識腸躁症

流行病學

by ibstaiwan 2021 年 9 月 16 日

** 流行病學,簡單來說是研究某些疾病的盛行率及發病率。流行病學探討人類群體健康及疾病的分布,也包含傳染病及其他慢性病,甚至各種疾病的危險因子都可以成為流行病學研究的主體。流行病學是公共衛生及預防醫學研究的基礎方法論。 **

腸躁症是腸胃科門診最常見的疾病之一,一般盛行率介於7-15%左右,女性患者約比男性患者多1.5倍,大多數患者在40-50歲前診斷。雖然報導出來的腸躁症盛行率已經很高,但多數專家認為,這些只是冰山一角,調查指出,只有1/3的腸躁症患者曾經接受正式的診斷。

腸躁症的一個特點是,症狀可能是間歇性、時好時壞、甚至隨著時間而出現新的症狀(例如從以腹瀉為主,變成以便秘為主)。這樣的臨床症狀,如果沒有適時地就醫尋求專業協助,不但對患者產生極大困擾,身邊的家人也會跟著焦慮,而形成一種精神上的負擔。有報告指出,腸躁症患者會因為相關症狀帶來的困擾而不願意出門,也有報告指出,腸躁症患者願意”折壽”15年的生命時間,以換取更好的生活品質。

因此,適時地就醫,接受正式的診斷,由專業的醫師來治療,協助改善腸躁症患者的症狀,才能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並且緩解內心焦慮。

** 腸躁症的診斷請詳見「診斷篇」**

症狀

腸躁症是慢性且反覆發作的疾病,簡單來說就是時好時壞。主要症狀包含腹痛、腹脹、腹部很多氣、常常放屁、排便習慣改變等等。症狀輕微的時候,甚至會感覺已經完全好了,吃甚麼食物都沒有影響;症狀嚴重的時候,卻又覺得全身不舒服,症狀持續且嚴重、心裡覺得焦慮又挫折。也因為這樣的特性,腸躁症的症狀影響社交活動、工作、求學等,甚至造成患者精神壓力大而不想出門(Social withdrawal)。

病因

腸躁症與功能性腸道疾病的病因不明。包含了以下的病生理改變:

1. 腸道蠕動 (Motility change)

加速或減慢的腸道蠕動,都會影響排便的狀況。

2. 腸腦軸 (The gut-brain axis)

精神狀態與情緒改變,都可能會影響腸道蠕動的快慢、改變痛覺的閾值、影響腸道黏膜的生理功能(例如Secretory and barrier functions)。目前對於到底是腦部影響腸道、還是腸道影響腦部、或是腦部腸道雙向互相影響,科學界仍有相當多的研究正在進行。

3. 腸道敏感 (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

經由腸道蠕動學的測試證實,腸道過度敏感比較容易在腸躁症患者身上看到。換句話說,吃一樣的食物,承受一樣的壓力,腹脹氣的程度一樣,腸躁症患者比起非患者就是會比較不舒服。

4. 腸道菌改變 (Microbiota)

雖然有實驗發現,腸躁症患者與一般人相比,腸道菌不盡相同,但是這樣的差異到底是因是果,目前仍然沒有定論。

5. 急性腸胃炎的腸躁症 (Post-infectious IBS)

腸道的感染,可能會改變腸道粘膜的通透性(Increased mucosal permeability)與免疫功能,近一步可能造成以腹瀉為主的腸躁症。

6. 遺傳 (Heredity)

腸躁症有時伴隨著家族史,但是一般認為後天的習慣、環境因素等等,或許比基因影響來得更大。

病程

從10年的長期研究可以得知,2/3的患者在10年過去之後仍然有症狀。更大型的系統性回顧也可以得知,腸躁症患者在診斷2年以後,30-50%的患者維持差不多的症狀、2-18%的患者症狀變得更加嚴重、12-38%的患者感覺自己完全復原。

另外,隨著時間的改變,腸躁症患者的主要症狀可能在便秘型與腹瀉型之間互換,也有可能變成混合型(IBS-Mixed)。一般在臨床上,腸躁症患者較常在40歲前診斷,這樣的特色,某種程度上說明了世代的不同,或許是年輕人比較願意尋求專也醫師的診療,也或許是年紀大的人,對於腸道疼痛的忍耐比較高、或是比較懂得如何跟自己身體症狀相處也有關。這些都是觀察到的現象,需要更近一步的研究才能夠了解原因。


腸躁症雖然不是重大疾病,不會影響平均壽命,也不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但是腸躁症會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日常活動、社交活動等等。排便不正常、腹脹、放屁等症狀所導致的緊張、挫折、與慮病(擔心得到了什麼可怕的疾病),更是大大困擾著腸躁症患者。

因此,尋求專業的醫師協助,才能改善腸躁症患者的症狀,從而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及減輕精神壓力。

2021 年 9 月 16 日
1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認識腸躁症

可能與腸躁症混肴的其他常見疾病

by ibstaiwan 2021 年 9 月 10 日

腸躁症與以下幾種疾病有部分共通症狀,因此診斷上可能會有混淆的的情況發生,在此列舉其他可能與腸躁症混肴的其他常見疾病症狀。

腸躁症的鑑別診斷

1. 發炎性大腸疾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發炎性大腸疾病是一種慢行的腸道發炎,包含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與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

發炎性大腸疾病沒有單一診斷工具,需要臨床症狀、理學檢查、過去病史、以及各種相關檢查、包含血液生化檢查、內視鏡的檢查、影像學的檢查與病理切片,才能夠做出正確的診斷。

在一個英國的長年研究中發現,腸躁症患者比一般人有更高的機率,在五年後診斷出發炎性大腸疾病。這可能意味著兩種疾病的診斷之間,有共通的表現,甚至可能讓發炎性大腸疾病的患者在早期被診斷為腸躁症。另一方面,發炎性大腸疾病,通常需要幾個月甚至是幾年的時間,才能從相關症狀到確定診斷。

2. 內分泌疾病 (Endocrine disorders)

甲狀腺功能亢進會造成腹瀉;甲狀腺功能低下則容易便秘。因此甲狀腺功能也是腸躁症相關的鑑別診斷之一。

3. 大腸憩室症 (Diverticular disease)

大腸憩室症相當常見,指的是大腸表層凹陷形成囊狀的結構。當憩室發炎的時候,腹痛與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就會出現,可能跟腸躁症混淆,或是讓原本的腸躁症患者以為自己症狀加劇。

在台灣的大腸憩室症的盛行率也達到14%。另外,從台灣的健保資料庫研究中發現,有腸躁症的患者,可能有較高的機率發生急性憩室發炎。

4. 胰臟酵素缺乏症 (Pancreatic exocrine insufficiency)

最常見造成的胰臟酵素缺乏原因是胰臟的反覆發炎,其中以酒精性胰臟炎最為常見。胰臟酵素缺乏症的症狀,除了容易拉肚子以外,就是吃到油膩的食物拉肚子加劇、排便油膩、不容易沖掉。其他合併症狀包含脂溶性維生素的缺乏、營養不良、低白蛋白血症、低血鈣、貧血等等。診斷上必須透過詳細的病史詢問並配合糞便的檢查。補充胰臟酵素是改善病患症狀的方法之一。

5. 膽酸吸收不良 (Bile acid malabsorption)

膽酸在肝臟被製造後,進入小腸幫助脂肪乳化吸收。在正常的狀況下,95%的膽酸會被小腸吸收,特別是末端迴腸,形成所謂的腸肝循環(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剩下的5%膽酸進入大腸,會刺激大腸黏膜分泌電解質、水分,影響大腸的蠕動,縮短大腸蠕動的時間(Transit time)。

如果膽酸吸收不良,過多的膽酸進入大腸,會造成腹瀉、腹脹、排便很急、甚至排便失禁。這樣的診斷,通常跟幾種特殊醫療狀況有關:膽囊切除後、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合併末端迴腸發炎、或是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末端迴腸手術切除、慢性胰臟炎、以及小腸細菌增生(Small bowel bacteria overgrowth)等等。治療上面,可以嘗試膽酸的螫合劑(Bile acid sequestrants)。

大概1/3的腹瀉型腸躁症患者有膽酸吸收不良的狀況,相較之下,正常人則只有1%膽酸吸收不良。但是針對膽酸吸收不良,目前臨床上沒有很好的檢驗。腹瀉厲害的患者,可以考慮使用膽酸螫合劑。

6. 子宮內膜異位 (Endometriosis)

子宮內膜異位成因不明,一般以所謂的巧克力囊腫最為人所知。子宮內膜異位的症狀有,經痛、經期腹瀉及疼痛腹脹、排便疼痛、排便排不乾淨、及不孕症。還有其他千奇百怪的症狀如:月經異常拖長、月經時嚴重偏頭痛、下背痛、月經期過敏加重、及不明原因的倦怠等等。

7. 骨盆底功能障礙 (Pelvic-floor disorders)

骨盆底功能障礙(Pelvic floor dysfunction)是便秘的原因之一,肛門括約肌無力(Anal sphincter weakness)則是腹瀉的原因之一。這些跟骨盆底功能相關的排便問題,可以透過臨床症狀與蠕動學的檢查得到診斷。

8. 乳糜瀉 (Celiac disease)

乳糜瀉(Celiac disease)這個疾病跟基因有關,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相關的疾病,會造成小腸發炎,甚至是腸道的癌症。乳糜瀉在台灣非常少見,以筆者的經驗,也僅僅一位擁有外國血統的患者有疑似乳糜瀉的狀況。

乳糜瀉的症狀跟腸躁症相似,從文獻看來,腸躁症的患者也有較高的比例有乳糜瀉,代表這兩者之間在臨床上並不容易區分。

簡單來說,基因檢測如果是陰性,可以排除乳糜瀉(將近100%)。如果基因檢測陽性,也只有10%的患者真的有乳糜瀉,還需要進一步的血清學檢查 +/-小腸切片。血清學的檢驗與小腸切片,都需要患者吃超過6週,每天3-6克的麩質(每天2-4片吐司)。如果有上述足夠的麩質攝取,血清學檢驗又是陰性,基本上也可以排除乳糜瀉的可能。

9. 腸胃道癌症 / 婦癌

2021 年 9 月 10 日
2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認識腸躁症

腸躁症的診斷

by ibstaiwan 2021 年 9 月 10 日

腸躁症患者在求診時,常常得到“可能是”腸躁症、”疑似”腸躁症、或者是“你有點腸躁症體質”,醫師往往說得有點隱晦、不甚確定,原因其來有自。大多數的醫學診斷有很好的相對應檢驗,有個黃金標準的檢查程序、提供一個抽血參考數值、或是透過病理檢驗得到細胞層級的佐證,從而進行診斷。偏偏腸躁症目前還未有相對應的檢驗流程,只能從症狀學與排除相關的危險徵兆,來做最後的診斷。透過國外的研究我們可以知道,大約有25%的患者經歷了至少五次以上的就診,才得到腸躁症的診斷。甚至有研究發現,腸躁症患者的平均診斷時間為七年。

如果診斷不能確定、或是診斷模糊,起碼有三個缺點:

1. 患者可能會覺得焦慮,而近一步尋求第二意見,甚至反覆要求做相同的檢查。

2. 可能導致患者對診斷沒有足夠信心,而對相關治療產生排斥。

3. 患者可能因此要求額外不必要的檢查。

根據2017年醫學頂級期刊NEJM關於腸躁症的回顧文章(Review article)提到,腸躁症有一個已經驗證的診斷流程,在適當的排除相關風險因子後,腸躁症是可以獲得診斷的。透過一個正確而且經過驗證的方法,讓患者得到明確的診斷,並且讓患者了解到相關的病生理轉機、病程以及往後的治療,對於一個飽受腸躁症症狀困擾的患者來說,是非常迫切的。

即使有世界上最好的醫學期刊NEJM替上述的診斷流程背書,醫療人員都知道,沒有一種診斷方法是完美的。當我們已經初步排除了相關危險徵兆/危險因子之後,仍然有少數的機會,可能潛藏著其他的問題。保持對患者症狀的追蹤,必要時進一步檢驗,可能才是診療病患的最佳原則。

腸躁症診斷標準

腸躁症亞型 - 腸躁症的分類

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腸躁症各種分類的盛行率差不多。雖然腸躁症有不同的分類,但是就治療病患而言,最重要的還是針對”主要症狀”,因為對於臨床醫師來說,主要症狀的改善才能夠最大程度的幫助病患。

盛行率:指一定時期內人群的患病比例(包含新舊病例),與患病時間無關。

腸躁症亞型診斷標準

1. 便秘型腸躁症 (IBS-Constipation,或是IBS-C)

定義:排便相關的反覆性腹痛,並且超過25%的排便都是硬的(Bristol type 1或2)。

常見的症狀還有腹脹、放屁、排便很用力、排便很硬、幾天才排便一次、感覺排得不乾淨。

2. 腹瀉型腸躁症 (IBS-Diarrhea,或是IBS-D)

定義:排便相關的反覆性腹痛,超過25%的排便為不成形的(Bristol type 6或7),少於25%的排便是硬的(Bristol type 1或2)。

常見的症狀包含絞痛、上廁所很急、排便有黏液、排便時而軟不成形又時而成形。

3. 混合型腸躁症 (IBS-Mixed,或是IBS-M)

定義:排便相關的反覆性腹痛,超過50%的時間排便不正常,排便不是很軟(Bristol type 6或7)不然就是很硬(Bristol type 1或2)。

通常混合型的腸躁症可能是短期出現的狀況,就是原本是便秘型或是腹瀉型的病人短時間內出現混合症狀。然而讓患者最困擾的是,交叉出現的症狀導致便秘時需要軟便藥、腹瀉時又需要止瀉。混合型其他的常見症狀跟上述的便秘型及腹瀉型兩者接近。

4. 不具特別分類型腸躁症 (IBS-Unclassified)

定義:符合腸躁症但是不屬於上述三種分類。

Bristol糞便型態表

功能性便秘

相對於便秘型的腸躁症,如果腹痛不明顯的話,診斷就是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

定義:在過去三個月,有以下六種症狀的兩種以上,而且這樣的狀況反反覆覆起碼已經超過半年。

1. 超過25%的排便需要很用力

2. 超過25%的排便很硬(參考Bristol type 1或2)

3. 覺得排不乾淨

4. 超過25%想排便卻排不出來

5. 超過25%的排便需要用挖的

6. 每週順利排便少於3次

便秘型腸躁症跟功能性便秘相較之下,在定義上最大的差異是便秘型腸躁症有排便相關的腹痛、而功能性便秘沒有明顯排便相關的疼痛,但是兩個診斷卻有許多共通處,例如腹脹、排便很硬、排便次數很少、覺得排不乾淨…等症狀,除了以上共通症狀之外,兩者對於生活品質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治療上來說使用的藥物也大同小異。

另外,功能性便秘也可能有腹痛的情形,只是患者認為跟排便沒有相關而被排除。所以這兩種疾病,可能是同一類型的患者,差別在於腹痛的狀況不同。甚至也可能發生,同一個患者在不同的時間,得到兩種不同的診斷。

危險徵兆

危險徵兆 / 危險因子 (Red Flags or Alarm Features)

危險徵兆/危險因子列舉如下:

1. 初診的年齡大於50歲,且沒有做過大腸癌篩檢

2. 短期內排便習慣改變明顯

3. 血便

4. 睡夢中腹痛醒來,睡夢中還需要起床拉肚子

5. 體重減輕

6. 大腸癌/發炎性大腸疾病的家族史

7. 摸到腫塊或淋巴結

8. 缺鐵性貧血

9. (國健局)免疫法糞便篩檢陽性

腸躁症本身以症狀學確診,但是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改變、或是覺得排便排不乾淨等等症狀,卻也是其他疾病的可能症狀。以上整理出常見的危險徵兆/危險因子,如果在腸躁症原有的症狀之外,出現了以上列出的這些症狀,也有可能是其他的疾病。出現危險因子,不代表一定有問題,卻可能需要進一步的檢查,來排除其他疾病。

2021 年 9 月 10 日
2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低腹敏飲食

何謂腹敏

by ibstaiwan 2021 年 9 月 8 日

FODMAP腹敏,是指一群無法被人體完全消化吸收的短鏈碳水化合物(各種醣類),在經過人體腸道時吸引水分及產生氣體,導致腸體膨脹而引發腸躁症患者不舒服症狀的產生。

FODMAP腹敏最初在2005年由澳洲Monash University的Gibson教授所提出。當時Gibson教授認為只要減少不消化,或是消化很慢的短鍊碳水化合物(Short-chain carbohydrates)就可以減少這些物質在腸道的滲透壓作用,或是發酵作用,進一步減少腸道神經的刺激。之後,這些被點名的短鍊碳水化合物再被統合起來命名為FODMAP,台灣翻譯腹敏食物。經過了多年臨床實證,低腹敏飲食也慢慢的成為腸躁症的第一線治療。

短鏈碳水化合物(Short-chain carbohydrates)指的是10個以內的單醣(Sugar unit)結構串聯的碳水化合物。除了少數單醣或雙醣,大多數的短鏈碳水化合物在小腸裡面吸收很慢(例如多元醇Polyol),甚至根本無法吸收(例如寡糖Oligosaccharide)。這樣特性的短鏈碳水化合物在小腸會產生滲透壓,吸引水分進入小腸;在大腸則會發酵成氫氣、二氧化碳、甲烷等氣體,導致腸道脹氣。無論是吸引水分或是產生氣體,都會增加腸道體積,進一步刺激腸道的感覺神經(Stretching the sensory nerve),造成腸躁症相關的症狀。其實這樣的化學反應在每個人身上都會發生,只是一般人感受不明顯,但在腸躁症患者身上則可能引發內臟過度敏感的問題(Vsceral hypersensitivity),而感覺到特別明顯的不舒服。

短鍊碳水化合物 寡糖 果聚醣

半乳寡糖:由果糖、葡萄糖、半乳糖為基本單位,重複組成的碳水化合物。
果聚醣:10個左右的果糖分子,加上一個葡糖糖分子組成的碳水化合物。

** 註解:「糖」是吃起來具有甜味。而「醣」指的是碳水化合物,包含了所有糖、單醣、雙醣、澱粉等碳水化合物,因此「醣」包含了「糖」**

不同腹敏對於腸道的影響

FODMAP腹敏分別由以下幾種成分組成:

F – Fermentable 發酵的

指的是在人體無法完全消化吸收的短鏈碳水化合物,經過腸道時產生發酵反應而製造出多餘的氣體。

O - Oligosaccharide 寡糖

寡糖又分為兩種:

1. 果聚醣(Fructan) 又稱果寡糖(Fructo-oligosaccharides),簡寫FOS。

人體無法吸收果聚醣,他們會在大腸發酵、增加腸道好菌(例如Bifidobacteria and lactobacteria)、可以抑制壞菌,副產品還包含短鏈脂肪酸,對人體有益,是種益生質。但是短鏈的果聚醣有可能引發腸躁症患者症狀。蘆筍、四季豆、韭蔥、洋蔥、小麥等食物含有較多的果聚醣。

2. 半乳寡糖(Galacto-oligosaccharides),簡寫GOS。

跟果聚醣一樣,半乳寡糖對人體來說也是無法吸收的。半乳寡糖會在大腸發酵、增加腸道好菌,但是也會引發腸躁症患者的症狀。在豆類、洋蔥、堅果等食物中含有較多的半乳寡糖。

D - Di-saccharides 乳糖(Lactose)

乳糖在牛奶、乳酪、優酪乳等乳製品中含量較高。

乳糖是一個雙醣結構,乳糖酶把乳糖分解成兩個單醣(半乳糖+葡萄糖)。人體可以透過乳糖酶(Lactase)在空腸(Jejunum)吸收乳糖,但是有相當比例的成年人缺乏乳糖酶,導致乳糖吸收不良(Malabsorption)。

因此,若是攝取過多的乳糖,會在小腸形成滲透壓,吸引水分進入小腸,導致小腸內部體積增加,改變腸道蠕動狀況;會在大腸進行發酵,可能引起腹脹、疼痛、或是腹瀉等症狀。這些因為乳糖吸收不良而產生的症狀,稱為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

另外,一些會破壞腸黏膜的狀況,例如急性腸胃炎,可能會讓乳糖消化吸收能力下降,造成“暫時性”的乳糖不耐症。

然而乳糖吸收不良,其實跟攝取的“量”有很大的關係。如果一次只嘗試少量牛奶,大多數的人不會感到消化不良的症狀,在文獻中可以看到,即使是真正乳糖吸收不良的人,也可以忍受每天12-15克乳糖,如果平均分散在不同的時間點,甚至可以忍受更高的量。國外有口服的乳糖酵素,搭配著乳製品一起服用,可以減少攝取乳糖之後的不適。

M - Mono-saccharides 果糖(Fructose)

在蜂蜜、蘋果、芒果、水梨、果乾、高果糖液中的含量較高。

果糖有兩種吸收途徑:小腸的葡萄糖載體蛋白GLUT2跟GLUT5。GLUT5是專門運送果糖的載體蛋白,但是吸收效率不高。GLUT2載體蛋白比較有效率,但是必須要同時吸收 1個葡萄糖分子 + 1個果糖分子。過去的研究顯示,1/3的成年人存在有果糖消化不良的問題。

簡單來說,1葡萄糖分子 + 1果糖分子一起被吸收之後,留下來過多的果糖(Excess fructose)會在小腸與大腸中,產生吸引過多水分及產生氣體的狀況,而導致不適。因此要避免果糖分子消化不良,最好不要在短時間內攝取太多的果糖。

目前市售手搖飲或是瓶裝飲料,大部分都是使用高果糖液(High-fructose corn syrup, HFCS)或是蔗糖(Sucrose,屬於一種雙醣,剛好是 1個葡萄糖分子 + 1個果糖分子)。手搖飲以高果糖液為大宗,最常見的HFCS55成分為 55%果糖 + 42%葡萄糖,果糖含量超過葡萄糖,容易導致過多的果糖而引發腸道不適。有機會可以試試看,攝取高果糖液與攝取蔗糖後,腸胃道症狀的差異。為了腸胃道健康著想,盡量減少過多的果糖攝取甚至選擇無糖會是更好的方式。

And - 和

P - Polyol 多元醇

水果蔬菜類都含有多元醇。多元醇包含:1. 山梨糖醇(Sorbitol),在玉米、梨子、蘋果、芒果、荔枝、梅子、秀桃、水蜜桃等食物中含量較高。2. 甘露醇(Mannitol),在花椰菜及蘑菇等食物中的含量較多。3. 代糖、口香糖等等,也常常添加木糖醇(Xylitol)。以上幾種都屬於多元醇。

多元醇(Polyol)在小腸可以進行”被動”吸收(Passive diffusion),但是吸收得不是很好。在實驗中,三到七成的健康成年人,在攝取多元醇10~20克之後,會產生腹漲的狀況。在腸躁症患者中更發現,多元醇會造成腸胃症狀。相較於健康的人,腸躁症患者對於多元醇的耐受性較差。

____________________

FODMAP腹敏指的是人體無法完全消化吸收的短鏈碳水化合物(各種醣類),在腸道間吸引水分及產生氣體,而引發IBS患者不舒服症狀的產生,而FODMAP腹敏存在於天然食物及食品添加物當中。澳洲Gibson教授團隊實驗證實,限制果糖(Fructose)與過聚醣(Fructan)可以有效的減緩腸躁症患者症狀。接下來的實驗還發現,同時限制果糖與果聚醣,比起限制其中之一,更明顯的改善腸躁症患的症狀,也因此慢慢的發展出低腹敏飲食的概念。

2021 年 9 月 8 日
1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低腹敏飲食

低腹敏飲食—3階段攻略

by ibstaiwan 2021 年 9 月 8 日

常見的高腹敏與低腹敏食物Low FODMAP

前期評估:

在正式進入低腹敏飲食之前,先由醫師/營養師評估及規劃,充分了解低腹敏飲食並且可以接受及配合,再開始進行低腹敏飲食。

第一階段:2~6週

以低腹敏含量的食物,取代高腹敏的食物。

低腹敏含量食物包含:一般的肉類、海鮮、花椰菜、玉米筍、南瓜、米製品、燕麥、紅藜、板豆腐、夏威夷豆、花生、無乳糖牛奶、黑巧克力、蔗糖…等,取代高腹敏含量食物,例如:加工過的肉類製品、蘋果、芒果、大蒜、洋蔥、小麥製品、高纖豆漿、嫩豆腐、腰果、開心果、奶製品、高果糖液…等食物。

三階段低腹敏low FODMAP飲食計畫

第二階段:6~8週

如果患者在第一階段,達到良好的症狀改善,可以進行第二階段。

** 如果患者在第一階段,反應不良,不需要進行到下一個階段,應該考慮”低腹敏飲食可能不適合我”,另外尋求其他方法 **

常見的高腹敏食物-依照腹敏分類
第二階段-高腹敏食物的嘗試
第二階段-高腹敏食物的嘗試

在第二階段,建議患者一次嘗試一種中腹敏含量的食物,如果腸胃道症狀可以忍受,再接著嘗試高腹敏含量食物。並且每天記錄症狀。如果嘗試到高腹敏含量食物,腸胃道症狀都還可以忍受,表示此類食物不需要限制。

但如果中腹敏含量食物產生的腸胃道症狀可以忍受,但是進行到高腹敏含量食物的腸胃道症狀不能忍受的時候,就應該考慮稍微限制此類的腹敏食物。例如每次只吃中等的量(建議參考橘色的中腹敏含量)。如果連橘色的中腹敏含量食物都造成無法忍受的腸胃道症狀,則建議先降低一半的量,或是避免攝取此類的食物。

臨床經驗顯示,經過6~8週的時間,大約可以嘗試一輪不同種類的腹敏食物,來了解自己可以如何進行第三階段。

解讀症狀Low FODMAP

第三階段:個人化,長期的飲食計畫

經過第一跟第二階段之後,進行到第三階段的腸躁症患者,大部分都知道自己適合的、不適合的腹敏食物。在第三階段,只需要限制腸胃道無法忍受的食物即可。如果限制的飲食項目太多,應該要跟專業的醫師或營養師討論如何讓自己的飲食更豐富多元,而不是長期的自我限制。

個人化的低腹敏飲食調整Low FODMAP

建議可以每隔一段時間,就重複進行第二階段的嘗試,並且記錄變化,盡量在自己身體可以忍受的範圍內,讓飲食的選擇更多樣。另外,隨著自己身心狀態的改變,對於腹敏食物的反應也可能產生新的變化。原則上就是盡量保持飲食多元化、避免過多的限制。如果發現自己臨床症狀跟腹敏的原則不同,或是身體有任何的反應變化,也應該與專業的醫師討論並尋求協助。


2014年刊登在Gastroenterology雜誌的隨機交叉試驗中,30位腸躁症患者與8位健康對照組,被隨機分配並進行21天的典型澳洲飲食或是低腹敏飲食,經過21天後回復原本習慣的飲食(稱為Wash out period),再交叉到另一組去進行21天。實驗結果看到,腸躁症患者整體的腸道症狀分數改善一半(0-10分為舒服到最不舒服,從原本的44.9分改善至22.8分),並且超過七成的腸躁症患者都有明顯的改善。

低腹敏飲食可以改善腸道症狀(Overall functional symptoms)、腸躁症的嚴重度(Symptom severity)、以及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另外,低腹敏飲食也可以改善發炎性腸道疾病的部分症狀。但畢竟低腹敏飲食是限制型的飲食方式,長期執行的狀態下會影響腸內菌的數量,可以適度補充特定的益生菌來改善低腹敏飲食對腸內菌的影響。因此進行低腹敏飲食,需要由專業的醫師及營養師一同協助規劃,以最小的飲食限制為目標,來幫助患者改善腸胃道症狀。

2021 年 9 月 8 日
3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專業醫療人士版

開始低腹敏飲食的時機

by ibstaiwan 2021 年 8 月 31 日
專業醫療人士版本
  1. 醫師診斷腸躁症之後
  2. 經過與醫師/營養師的會談
  3. 患者適合使用 “限制型”的飲食治療

限制型的飲食有營養不良的風險,也不適合情緒性飲食障礙,例如厭食症的患者。限制型的飲食也有可能影響腸道菌的組成。以低腹敏飲食來說,它限制了某些纖維與益菌生(Prebiotics)的攝取,有可能會影響腸道菌的數量與多元性[1-3],不可不謹慎。

另外,限制型的飲食,只能夠短期使用,特別是嚴格的限制型飲食,不建議長時間遵循。以低腹敏飲食來說,第一階段是相對嚴格的低腹敏飲食,目標是控制症狀在可以忍受的範圍。請記得,我們曾經提到,低腹敏飲食沒有辦法根治腸躁症,只能夠緩解症狀。因此執行低腹敏飲食不宜過度執著或是緊張,即便在執行第一階段,嚴格的低腹敏飲食,也不需要為了“破例”而焦躁。腸躁症的症狀跟緊張焦慮有很大的關係,飲食只不過是其中一個影響因素,不宜太過執著,否則只會弄巧成拙。

第一階段執行的時間就是2-6週,接下來第二階段、第三階段就是要開始找到適合個人的飲食模式,減少限制。畢竟限制多種食物的攝取,可能會導致營養不良,影響腸道菌的多元性,或是缺乏纖維的攝取。

三階段低腹敏low FODMAP飲食計畫

第一階段

在這個階段,主要為攝取低腹敏食物。

在臨床試驗中,低腹敏飲食2到4週即可觀察到症狀上的改善。

第二階段

一般來說,要在執行前後,紀錄症狀的嚴重度(可以用簡單的0分到10分紀錄,0分最舒服;10分最難受)。如果第一階段可以改善一半以上(改善一半的分數,例如原本症狀嚴重度10分,執行第一階段低腹敏飲食之後,變成5分以下),就可以考慮第二階段的低腹敏飲食。

每次嘗試一種中或高腹敏的食物,如果可以腸胃道症狀可以忍受,就考慮吃得更多,以此類推。

第三階段

依據第二階段嘗試的食物進行個人化的調整。

嚴格的第一階段腹敏飲食:

臨床試驗中,約5成到8成的腸躁症患者可以透過嚴格的第一階段腹敏飲食得到症狀上的改善。相反的,也有2成到5成的人,沒有顯著的改善。

嚴格的第一階段低腹敏飲食,不適用於以下的患者:

  1. 不方便進行限制型的飲食,例如總是外食、或是便當沒有辦法自己選擇菜色等等。
  2. 限制飲食反而有風險,例如年紀過大、營養不良者、或是厭食症的患者。
  3. 沒有辦法了解限制飲食的目的者,例如有認知功能障礙。
  4. 很愛吃高腹敏飲食,症狀相對輕微,沒有辦法接受過度的限制。
  5. 知道自己可以攝取乳糖,則不需要限制牛奶或是其他乳製品的攝取。
  6. 針對飲食太過焦慮的患者。

另外,也有簡單版的腹敏飲食,可以提供上述不適合過度限制腹敏食物的患者。基本上,只需要簡單避免高腹敏又經常吃的“幾項”食物即可(臨床上,我最常建議減少洋蔥與蒜頭的量。包含炒菜的爆香與煮湯,減少或是找其他食物取代洋蔥與蒜頭)。

常見的高腹敏食物-依照腹敏分類

外出用餐的時候,往往沒有辦法知道外面餐點的腹敏含量。

以下有幾點建議

  1. 以米飯類的主食,取代麵食、麵包等小麥類的主食。
  2. 避免過多醬料的餐點(醬料常常含有許多洋蔥、蒜頭)。
  3. 避免一些洋蔥蒜頭為主的餐點。
  4. 醬料可以少放一點,或是另外加在醬料盤上,而不是直接淋在餐點上,當自己認為醬料含有洋蔥、蒜頭的時候,比較能夠避免因為吃到醬料而攝取到洋蔥、蒜頭。

食物標籤

  1. 無麩質的標示,可能代表低腹敏,因為麩質本身是高腹敏的。以麵條來說,無麩質麵條就是低腹敏食物。
  2. 如果不是很確定,可以嘗試一次少量看看。
  3. 以下是加工食品中常見的高腹敏成份。
加工食品的食物標籤與成分表Low FODMAP

煮食方法

果聚醣(Fructan)跟半乳寡糖(GOS)是水溶性的腹敏,所以針對果聚醣(Fructan)跟半乳寡糖(GOS)可以考慮:

  1. 豆類、豆莢類、高腹敏蔬菜,水煮後,少喝水煮的湯。
  2. 醃製會降低蒜頭、洋蔥、甜菜根的腹敏含量。
  3. 綠豆變成綠豆芽的話,腹敏含量會變低(但是其他的豆類不一定)。
  4. 以薑、青蔥取代洋蔥、蒜頭。
  5. 楓糖漿(Maple syrup)取代蜂蜜。
  6. 蔓越莓汁取代蘋果汁
  7. 杏仁、夏威夷豆、花生取代腰果、開心果

執行過第一階段的低腹敏飲食:

如果嚴格執行,效果卻不顯著,那應該要考慮,放棄低腹敏飲食。

大多數的人,執行低腹敏飲食,還是有些許症狀。

持續有一些症狀,甚至症狀時好時壞,有可能是一個正常的、可接受的狀態。

除了上述的幾種飲食方法,腸躁症相當程度的受到壓力、焦慮、生活型態等等的影響。學習面對 “壓力”,降低緊張,也是控制症狀的一個主要方法。

腸躁症目前算是一種慢性的疾病,應該要找到長期配合的醫師,做定期的複診,討論是否需要詳細檢查或是用藥治療等等。

  1. Huaman JW, Mego M, Manichanh C, et al. Effects of Prebiotics vs a Diet Low in FODMAPs in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Gut Disorders. Gastroenterology. 2018 Oct;155(4):1004-1007.
  2. Reddel S, Putignani L, Del Chierico F. The Impact of Low-FODMAPs, Gluten-Free, and Ketogenic Diets on Gut Microbiota Modulation in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Nutrients. 2019 Feb 12;11(2):373.
  3. Rinninella E, Cintoni M, Raoul P, et al. Food Components and Dietary Habits: Keys for a Healthy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Nutrients. 2019 Oct 7;11(10):2393.
2021 年 8 月 31 日
1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 1
  • 2

Categories

  • 低腹敏飲食 (4)
  • 專業醫療人士版 (8)
  • 最新文獻 (1)
  • 腸躁症新聞 (3)
  • 認識腸躁症 (4)

近期文章

  • 低腹敏飲食的困難點
  • 帶有特定腸道菌相的人,低腹敏飲食治療效果加倍
  • 簡單版的低腹敏,足夠改善病患的腸胃症狀。
  • 腸躁症的飲食治療
  • 流行病學

關於我

關於我

腸胃科醫師 林穎正

專注於腸躁症,地中海飲食與內視鏡減重

Popular Posts

  • 1

    簡單版的低腹敏,足夠改善病患的腸胃症狀。

    2021 年 9 月 30 日
  • 2

    低腹敏飲食—3階段攻略

    2021 年 9 月 8 日
  • 3

    軟便藥(緩瀉劑)

    2021 年 8 月 25 日
  • 4

    腸躁症的飲食治療

    2021 年 9 月 16 日

訂閱新文章

  • Facebook
  • Instagram

@2021 -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y IBSTaiwan


回到最上面
腸躁症-與腸道症狀和平相處
  • 認識腸躁症
    • 腸躁症的飲食治療
    • 流行病學
    • 腸躁症的診斷
    • 可能與腸躁症混肴的其他常見疾病
  • 低腹敏飲食
    • 何謂腹敏
    • 低腹敏飲食—3階段攻略
    • 低腹敏飲食的困難點
  • 腸躁症新聞
    • 簡單版的低腹敏,足夠改善病患的腸胃症狀。
    • 帶有特定腸道菌相的人,低腹敏飲食治療效果加倍
  • 專業醫療人士版
    • 腸躁症的飲食治療
    • 流行病學
    • 腸躁症的診斷
    • 低腹敏飲食—3階段攻略
    • 針對症狀治療(大補帖)
    • 開始低腹敏飲食的時機
    • 軟便藥(緩瀉劑)
    • 食物腹敏FODMAP切點
  • 最新文獻
    • 帶有特定腸道菌相的人,低腹敏飲食治療效果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