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學

by ibstaiwan

** 流行病學,簡單來說是研究某些疾病的盛行率及發病率。流行病學探討人類群體健康及疾病的分布,也包含傳染病及其他慢性病,甚至各種疾病的危險因子都可以成為流行病學研究的主體。流行病學是公共衛生及預防醫學研究的基礎方法論。 **

腸躁症是腸胃科門診最常見的疾病之一,一般盛行率介於7-15%左右,女性患者約比男性患者多1.5倍,大多數患者在40-50歲前診斷。雖然報導出來的腸躁症盛行率已經很高,但多數專家認為,這些只是冰山一角,調查指出,只有1/3的腸躁症患者曾經接受正式的診斷。

腸躁症的一個特點是,症狀可能是間歇性、時好時壞、甚至隨著時間而出現新的症狀(例如從以腹瀉為主,變成以便秘為主)。這樣的臨床症狀,如果沒有適時地就醫尋求專業協助,不但對患者產生極大困擾,身邊的家人也會跟著焦慮,而形成一種精神上的負擔。有報告指出,腸躁症患者會因為相關症狀帶來的困擾而不願意出門,也有報告指出,腸躁症患者願意”折壽”15年的生命時間,以換取更好的生活品質。

因此,適時地就醫,接受正式的診斷,由專業的醫師來治療,協助改善腸躁症患者的症狀,才能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並且緩解內心焦慮。

** 腸躁症的診斷請詳見「診斷篇」**

症狀

腸躁症是慢性且反覆發作的疾病,簡單來說就是時好時壞。主要症狀包含腹痛、腹脹、腹部很多氣、常常放屁、排便習慣改變等等。症狀輕微的時候,甚至會感覺已經完全好了,吃甚麼食物都沒有影響;症狀嚴重的時候,卻又覺得全身不舒服,症狀持續且嚴重、心裡覺得焦慮又挫折。也因為這樣的特性,腸躁症的症狀影響社交活動、工作、求學等,甚至造成患者精神壓力大而不想出門(Social withdrawal)。

病因

腸躁症與功能性腸道疾病的病因不明。包含了以下的病生理改變:

1. 腸道蠕動 (Motility change)

加速或減慢的腸道蠕動,都會影響排便的狀況。

2. 腸腦軸 (The gut-brain axis)

精神狀態與情緒改變,都可能會影響腸道蠕動的快慢、改變痛覺的閾值、影響腸道黏膜的生理功能(例如Secretory and barrier functions)。目前對於到底是腦部影響腸道、還是腸道影響腦部、或是腦部腸道雙向互相影響,科學界仍有相當多的研究正在進行。

3. 腸道敏感 (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

經由腸道蠕動學的測試證實,腸道過度敏感比較容易在腸躁症患者身上看到。換句話說,吃一樣的食物,承受一樣的壓力,腹脹氣的程度一樣,腸躁症患者比起非患者就是會比較不舒服。

4. 腸道菌改變 (Microbiota)

雖然有實驗發現,腸躁症患者與一般人相比,腸道菌不盡相同,但是這樣的差異到底是因是果,目前仍然沒有定論。

5. 急性腸胃炎的腸躁症 (Post-infectious IBS)

腸道的感染,可能會改變腸道粘膜的通透性(Increased mucosal permeability)與免疫功能,近一步可能造成以腹瀉為主的腸躁症。

6. 遺傳 (Heredity)

腸躁症有時伴隨著家族史,但是一般認為後天的習慣、環境因素等等,或許比基因影響來得更大。

病程

從10年的長期研究可以得知,2/3的患者在10年過去之後仍然有症狀。更大型的系統性回顧也可以得知,腸躁症患者在診斷2年以後,30-50%的患者維持差不多的症狀、2-18%的患者症狀變得更加嚴重、12-38%的患者感覺自己完全復原。

另外,隨著時間的改變,腸躁症患者的主要症狀可能在便秘型與腹瀉型之間互換,也有可能變成混合型(IBS-Mixed)。一般在臨床上,腸躁症患者較常在40歲前診斷,這樣的特色,某種程度上說明了世代的不同,或許是年輕人比較願意尋求專也醫師的診療,也或許是年紀大的人,對於腸道疼痛的忍耐比較高、或是比較懂得如何跟自己身體症狀相處也有關。這些都是觀察到的現象,需要更近一步的研究才能夠了解原因。


腸躁症雖然不是重大疾病,不會影響平均壽命,也不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但是腸躁症會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日常活動、社交活動等等。排便不正常、腹脹、放屁等症狀所導致的緊張、挫折、與慮病(擔心得到了什麼可怕的疾病),更是大大困擾著腸躁症患者。

因此,尋求專業的醫師協助,才能改善腸躁症患者的症狀,從而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及減輕精神壓力。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