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躁症的飲食治療

by ibstaiwan

專業醫療人士版本

7成腸躁症的患者認為飲食跟症狀有關,其中超過6成的患者會因為腸道不適,調整或是限制部分飲食[1]。因此,常聽到患者表示: “豆類不敢吃”、 “太油的不敢吃”、 “連咖啡也改掉了……”。確實有許多文獻指出,患者會限制咖啡、洋蔥、豆類、太油、太辣的食物[2-5]。限制飲食雖然是一種常見於腸躁症的自我調整方式,卻也可能帶來營養不均衡的疑慮[1]。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飲食因為太過複雜,因人而異,就算是同樣的食材,不同的產地,不同的季節,吃不同的部位(例如蔥白與蔥綠的部位;花椰菜的頭部跟莖部……依照腹敏FODMAP的觀念,也是不太一樣的)、不同的烹飪法、不同的調味醬料,也可能造成很大的差異。如果患者想要知道那些飲食造成自己的症狀,還有幾個大難題: 到底症狀發生,回推哪一餐(是上一餐? 還是前一天的餐點?),算是有關連性? 到底是因為食物本身,或是佐料,或者根本不是食物造成症狀,只是患者處在不舒服的狀態,導致吃甚麼都不舒服?

要解決以上的問題,對於一般人來說,非常困難。畢竟,我們不可能嚴謹到像做實驗一樣,一天只吃一、兩種食物,並且吃了食物吃後,定時紀錄症狀等等。另外食物與症狀之間,也容易因為心裡因素而產生反安慰劑的效果(Nocebo effect),例如你不喜歡的食物,就傾向於 “感覺”它帶給你症狀,而產生主觀的誤差。

以科學的角度來解釋腸躁症與食物之間的關聯性

  1. 人體吸收效率不高的食物,甚至人體不消化吸收的食物。這類的食物如果分子式不大,在腸道形成一定的滲透壓,進入到小腸與大腸之後,都會吸引水分,到了大腸之後,還會進一步發酵產生氣體。過多的水分與氣體,當然會改變腸子的蠕動,造成腹脹,放屁變多,排便習慣改變。
  2. 某些食物已被證實會影響腸道蠕動的快慢(例如咖啡)。
  3. 食物的代謝產物具有生理活性(Bioactive molecules),例如短鏈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
  4. 食品添加物水楊酸鹽類(Salicylates)(例如醬油、即溶咖啡、啤酒等等都含有水楊酸鹽類)可能會活化發炎細胞: 巨細胞(Mast cell)。
  5. 食物可能會影響腸內菌,而進一步改變腸道的神經、免疫、代謝功能,也有可能影響腸腦軸(Gut-brain axis)。
  6. 吃進身體的食物也可以透過體積的效應(Volume stimulates mechanoreceptors by stretching mucosa),進一步改變腸道的狀態。

脂肪與腸躁症

跟油膩飲食相關的相關腸胃道症狀,包括腹痛、腹脹、放屁、鬆軟不成形的糞便[5]。過往,有許多針對腸躁症的文獻證實,油膩的飲食會造成腸躁症患者過度敏感(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6,7],增加小腸蠕動[8],減緩腸氣的排空 [9,10]。利用油脂灌注(Lipid infusion)十二指腸的實驗中,腸躁症患者腸氣排空 “變慢”比健康對照組明顯,疼痛也比較明顯 [9,10]。

另外,針對腸躁症患者的調查發現,44~52%的患者認為油膩的飲食(炸物、披薩、含奶油類的食物)會引發腸躁症的症狀[3,5]。奇怪的是,文獻中看到,腸躁症的患者卻不一定會限制油膩的飲食[11]。而目前也沒有很好的對照試驗證明,限制油膩的飲食可以得到改善。

限制油膩飲食是否可以改善腸躁症? 上面提出這麼多林林總總的證據,可以知道,不要吃的太過油膩的食物,炸物少吃一點,煮飯或是外食的時候選擇不要太油的烹飪方式,應該有一些幫助。但是目前可以這樣說:沒有很好的文獻佐證。

蛋白質與腸躁症

有幾個蛋白質的結構,被認為跟腸躁症可能有關連性。

  1. β-酪蛋白
  2. 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
  3. 麥胚素以及α-胰蛋白酶抑制劑
  4. 麩質

牛奶中最大的蛋白質組被稱為「β-酪蛋白」(beta-casein)

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英語:Ribulose-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oxygenase,通常簡寫為RuBisCO)是植物葉片中含量最豐富的蛋白質,例如波菜就有許多 RuBisCO。

麥胚素(Wheat germ agglutinin,WGA)以及α-胰蛋白酶抑制劑(α-trypsin inhibitors)。這兩個是小麥中,非麩質的蛋白。麥胚素被認為可以改變腸道的通透性(Epithelial permeability),加重腸道症狀等等。

麩質(Gluten)

麩質是幾十年以來,限制性飲食相當有名的代表(另外有名的代表,像是低腹敏Low FODMAP diet)。

乳糜瀉(coeliac disease 或celiac disease)在世界上許多地區的盛行率接近1%[Singh P, Arora A, Strand TA, Leffler DA, Catassi C, Green PH, et al. Global prevalence of celiac diseas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8; 16:823–836.e2.],目前在華人的報導,算是罕見。

乳糜瀉的患者要避免含“麩質”的飲食,這在科學上,是非常確定的。只要患者繼續食用含有麩質的食物,腸道的發炎就會持續。就科學來講,避免含“麩質”的飲食應該只適合乳糜瀉的確診患者,然而無麩質飲食的魅力,不單純在乳糜瀉的患者間流行。美國的NHANES調查指出,大約有20%的美國人會避開含有  “麩質”的食物[12]。似乎,“麩質”被很多人認為跟腸胃道症狀有關,而無麩質飲食,則被視為一種健康的飲食。這其中,更有一種被稱為是麩質不耐症(Non-celiac gluten sensitivity)的狀況。這個狀況的意思,好像是說,有一群人,雖然沒有乳糜瀉,但是吃了含有麩質的食物,腸胃道會不舒服。乳糜瀉有非常清楚地診斷流程;但是麩質不耐症這個狀況沒有相對應的診斷標準。

澳洲Gibson教授(2013年刊登於Gastroenterology),曾經針對37個自己認為有麩質不耐症(Non-celiac gluten sensitivity)的患者進行雙盲、交叉(double-blind cross-over)的試驗,結果發現,腹敏(FODMAP)、特別是腹敏裡的果聚醣(Fructan)才是造成這些患者症狀的主要分子[13],似乎說明了,這些患者有可能只是一般的腸躁症,進行低腹敏(Low FODMAP)飲食,就可能得到改善。

有幾個可能造成大眾推崇無麩質飲食的原因:

  1. 食品業、零售業的行銷
  2. 麩質不耐症(Non-celiac gluten sensitivity)的真實存在
  3. 名人效應
  4. 無麩質飲食容易取得(歐美的超商幾乎都有無麩質專區)
  5. 吃了無麩質真的改善部分症狀

目前針對無麩質飲食,筆者認為針對腸胃不適,確實可以嘗試。畢竟在台灣容易以米飯為主,避開所有含有小麥、麵粉(例如麵、麵包、水餃皮、餅乾、糕餅、蛋糕…)的食物。但是嘗試兩週至四週,如果沒有明顯改善,應該要考慮其他方法。

另外,避免麩質,其實也同時降低了腹敏的含量(特別是果聚糖Fructan)。因此症狀的改善到底是因為麩質,或是腹敏,需要進一步區分。在Biesiekierski等人2013刊登於Gastroenterology雜誌的指標性研究可以看到,在雙盲交叉的試驗中,這些懷疑自己麩質不耐症的患者,受到腹敏高低的影響,卻不會受到麩質本身的含量影響[13]。 另外兩篇針對麩質不耐症的雙盲交叉研究也可以得到類似的結論[14,15]。

其中,Dale等學者的雙盲交叉研究觀察到,患者沒有辦法區分症狀的發生實際上有沒有接觸到麩質[15]。也某種程度說明了,懷疑自己是麩質不耐症患者的人,部分應該是心理作用(nocebo effect),其中當然少數可能是乳糜瀉(在臨床試驗中,已經事先排除),其中有可以極少數是發炎性腸道疾病,例如克隆氏症,但是大多數的人可能只是功能性腸道疾病、特別是腸躁症,而針對腹敏(FODMAP)做限制可能比針對麩質做限制來得更有效果。

  • (圖)Oligosaccharide content of gluten containing and gluten free grain and cereal foods

碳水化合物

接下來我們討論碳水化合物與IBS的關係。

以下幾種碳水化合物,可能跟腸躁症有關

  1. 纖維
  2. 益菌生(也稱益生質、益生元,英文Prebiotics)
  3. 短鍊碳水化合物(Short-chain carbohydrates)也就是腹敏(FODMAP)的幾個組成物質,例如寡糖(Oligosaccharide);乳糖(Lactose);果糖(Fructose);多元醇(Polyol)等等。

其中,很多益菌生就是纖維;很多短鍊碳水化合物(果寡糖Fructo-oligosaccharides、半乳寡糖Galacto-oligosaccharides)也是纖維。所以、這邊的分類有所重疊,一種化合物(果寡糖 (Fructo-oligosaccharides)、半乳寡糖(Galacto-oligosaccharides))可能同時是纖維、益菌生與短鍊碳水化合物。只能說,碳水化合物相當多元而複雜,不容易用單一種分類法歸納。

纖維: 食物中的纖維,又稱膳食纖維(Dietary fiber),以下簡稱纖維

不會在小腸被消化,進入大腸之後,有些部分發酵、有些不發酵。

纖維包含了短鍊與長鏈碳水化合物。短鍊的,例如腹敏(FODMAP)中的果寡糖(Fructo-oligosaccharides)、半乳寡糖(Galacto-oligosaccharides)。長鍊的,例如抗性澱粉、纖維素的(Cellulose)、半纖維素(Hemicellulose)、纖維素膠(Cellulose gum)、果膠(Pectin)等等。

膳食纖維有以下的幾個好處

  1. 增加腸內菌的數量與種類
  2. 進行發酵,形成短鏈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例如乙酸鹽(Acetate), 丙酸鹽(Propionate), 丁酸鹽(Butyrate)等等有健康益處的物質。當然發酵產生的氣體,例如氫氣,也會造成脹氣。
  3. 可以形成膠體(Gel-forming),增加排便的黏性(Viscosity),可以改善便秘(讓硬便軟化),也有機會改善腹瀉(讓 “不成形”的糞便容易成形)。
  4. 增加排便的體積(Stool bulk)。
  5. 增加糞便的水分。
  6. 加速腸道的蠕動。
不同的膳食纖維
纖維額外的好處: 減少膽固醇、調控血糖

益菌生(也稱益生質、益生元,英文Prebiotics)

益菌生可以被腸內菌利用,進一步增加腸內菌的總量與種類,避免菌叢不良(Dysbiosis)。大多數的益菌生屬於碳水化合物,但也有 “非碳水化合物”的其他物質可以改善腸菌。最有名的莫過於多酚與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見地中海飲食)。

  1. 增加好菌(特別是bifidobacteria and lactobacillus species)
  2. 改善腹瀉
  3. 減少腸道發炎
  4. 減少大腸癌的發生率
  5. 增加鈣質吸收率
  6. 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7. 增加飽足感,改善肥胖

以碳水化合物來說,有益菌生特性的(也就是可以被腸內菌利用,增加腸內菌的數量與種類,避免菌叢不良)包含以下

果寡糖 (Fructo-oligosaccharides)、半乳寡糖(Galacto-oligosaccharides)、菊糖(Inulin)異麥芽糖(Isomaltose)、低聚木糖(Xylooligosaccharide,又稱木寡糖)等等

益菌生既然有生理上的好處,可以改善腸內菌,理論上應該對腸胃道也有好處。但是要非常注意,如果運用在腸躁症的患者,一昧地補充益菌生,有可能因此補充很多腹敏(FODMAP)的物質,造成不舒服。這樣的狀況,還真的在臨床試驗(Clinical trial)中遇到。在針對腸躁症患者補充益菌生的臨床試驗中,就有固定比例的患者症狀加劇!並且發現,半途退出試驗(Drop-out)的比例高(25-50%),這樣的情形是有可能的。因為補充額外益菌生,同時也增加了腹敏(FODMAP)的攝取,而腹敏食物攝取量變多,可能會導致腹部症狀加劇[16,17]。

短鍊碳水化合物(Short-chain carbohydrates)

短鍊碳水化合物(Short-chain carbohydrates)與腸躁症的關係,近幾年來被學界密切的關注,也發展出一套成熟的理論,也就是本網站的主角之一:腹敏(FODMAP),請看低腹敏飲食。

  1. Monsbakken, K.W., P.O. Vandvik, and P.G. Farup, Perceived food intolerance in subjec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etiology, prevalence and consequences. Eur J Clin Nutr, 2006. 60(5): p. 667-72.
  2. Ostgaard, H., et al., Diet and effects of diet management on quality of life and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Mol Med Rep, 2012. 5(6): p. 1382-90.
  3. Bohn, L., et al., Self-reported food-related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in IBS are common and associated with more severe symptoms and reduced quality of life. Am J Gastroenterol, 2013. 108(5): p. 634-41.
  4. Nanda, R., et al., Food intolerance and th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Gut, 1989. 30(8): p. 1099-104.
  5. Simren, M., et al., Food-related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in th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Digestion, 2001. 63(2): p. 108-15.
  6. Simren, M., et al., Nutrient-dependent enhancement of rectal sensitivity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 2007. 19(1): p. 20-9.
  7. Caldarella, M.P., et al., Visceral sensitivity and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constipation- or 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effect of a low-fat intraduodenal infusion. Am J Gastroenterol, 2005. 100(2): p. 383-9.
  8. McKenzie, Y.A., et al., British Dietetic Association systematic review and evidence-based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dietary manage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adults (2016 update). J Hum Nutr Diet, 2016. 29(5): p. 549-75.
  9. Simren, M., H. Abrahamsson, and E.S. Bjornsson, Lipid-induced colonic hypersensitivity in th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the role of bowel habit, sex, and psychologic factors.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7. 5(2): p. 201-8.
  10. Serra, J., et al., Lipid-induced intestinal gas retention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Gastroenterology, 2002. 123(3): p. 700-6.
  11. Jarrett, M., et al., Comparison of diet composition in women with and without 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 Gastroenterol Nurs, 1994. 16(6): p. 253-8.
  12. Kim, H.S., et al., Time Trends in the Prevalence of Celiac Disease and Gluten-Free Diet in the US Population: 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s 2009-2014. JAMA Intern Med, 2016. 176(11): p. 1716-1717.
  13. Biesiekierski, J.R., et al., No effects of gluten in patients with self-reported non-celiac gluten sensitivity after dietary reduction of fermentable, poorly absorbed, short-chain carbohydrates. Gastroenterology, 2013. 145(2): p. 320-8 e1-3.
  14. Skodje GI, Sarna VK, Minelle IH, Rolfsen KL, Muir JG, Gibson PR, Veierød MB, Henriksen C, Lundin KEA. Fructan, Rather Than Gluten, Induces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Self-Reported Non-Celiac Gluten Sensitivity. Gastroenterology. 2018 Feb;154(3):529-539.e2.
  15. Dale HF, Hatlebakk JG, Hovdenak N, Ystad SO, Lied GA. The effect of a controlled gluten challenge in a group of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non-coeliac gluten sensitivity: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challenge.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 2018 Mar 15. doi: 10.1111/nmo.13332. Epub ahead of print.
  16. Silk DB, Davis A, Vulevic J, et al. Clinical trial: the effects of a trans-galactooligosaccharide prebiotic on faecal microbiota and symptoms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09;29:508-18.
  17. Olesen M, Gudmand-Hoyer E. Efficacy,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fructooligosaccharides in the treat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m J Clin Nutr 2000;72:1570-5.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