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腸躁症的低腹敏飲食,有一個最大的阻礙,那就是低腹敏飲食跟所有的飲食調整一樣,非常複雜。腹敏的含量,有許多影響因素:
- 某種食物到底是高腹敏或是低腹敏, 跟吃東西的習慣,跟常常吃的份量有關。例如、蒜頭5克就超標,換言之,即便沒有吃到完整的蒜頭,還是可能透過熬湯、炒菜的蒜末吃到不少腹敏。例如洋蔥,1/4個洋蔥算是黃燈,就是一半的腸躁症患者還可以忍受,少數症狀嚴重的人,會不太舒服,所以要看每種食物習慣的攝取量來做調整。其中,以蔬菜來說,我建議每一種蔬菜吃半碗飯量,每餐吃兩三種蔬菜,應該是多數人可以忍受的。
- 跟食物的成熟度有關。最有名的例子:有黑點的香蕉跟沒有黑點的香蕉,腹敏不同。
- 跟加工程度有關。傳統燕麥跟即食燕麥就不同。
(傳統燕麥雖然少見,但是台灣買得到,需要比較久的蒸煮時間,很Q。也可以事先浸泡,即可以縮短蒸煮的時間) - 跟加工方法有關。葡萄跟葡萄汁不同;蔓越莓汁跟蔓越莓果乾就不同。
- 跟植物部位有關。例如蔥白、蔥綠不同;綠花椰菜的莖部與全株也不同。
細節可以參考:Monash university 的Low FODMAP Diet App
就實務經驗來說,飲食衛教必須要患者相當程度的知識累積、反覆學習、然後知行合一。這過程中、弄巧成拙的例子其實很多。所以、即便頂尖的醫學期刊NEJM在一篇關於腸躁症的review article [Ford, et al. N Engl J Med 2017; 376:2566-78] 建議可以把低腹敏飲食當作第一線治療,我還是把低腹敏的飲食當作比較後線的治療。其中,還需要考量以下特殊的情況。
- 低腹敏飲食不適合使用在 “飲食太過偏執”的人。特別是飲食障礙的患者、例如暴食症/厭食症的患者,關於飲食的介入,絕對要非常小心。
- 適合相對的高知識程度。這不代表低腹敏飲食衛教要接受過很高的教育。相反的、應該是說,對於知識的吸收、對於科學的認同,有一定程度的人,在了解相關理論之後,可以舉一反三,可以認識這樣的理論架構,才值得進一步的執行。
- 適合對於飲食有部分掌控權的人。例如一個人總是外食,也不清楚各種蔬菜的種類,對於自己吃的菜,也不知道有沒有拌炒蒜頭洋蔥等等。也可以說是 “食盲”。如果是食盲應該要先矯正一下對於食物知識的落差,才能考慮下一步。
這邊提供臨床上,幾個無法乖乖遵守低腹敏的常見的原因:
- 一天只吃一餐或兩餐,相對一次吃的量較大。一個食物依照 “常見的”攝取量來測定腹敏高低。例如奇異果,一次吃一顆,算是低腹敏。如果一次吃好多顆,可能就不能歸類到低腹敏。所以,一次飲食量很大的人,相對會一次吃進更多的腹敏物質。
- 常常外食的人。
- 常常吃加工食品的人。
- 無法自己煮飯的人。
- 無法自己決定煮甚麼/買甚麼的人。